書樂

春天不是讀書天,夏日炎炎正好眠,
秋有蚊蟲冬有雪,收拾書箱待明年。

這首兒戲歌,真的教人逃避讀書嗎?或是對為了考試,無可奈何的去讀、去背、去填、去塞的心情,來唱個反調,故作懶惰,排斥「密匝匝蟻排兵,亂紛紛蜂釀蜜」的無書卷氣的讀書生涯,與「好讀書,不求甚解」的作風,「相映成趣」。

讀書,講究領悟和靈感,這兩者都出自悠閒的心靈狀態。

月落烏啼霜滿天,江楓漁火對愁眠,
姑蘇城外寒山寺,夜半鐘聲到客船。
有人以為這首寒山寺的名詩充滿禪機,讀得明的話,對「時間」的永恆性,和「空間」的無邊無際,都會有很深刻的體會。

通透生命之謎,非「機巧」之技。多年前,已故教區負盛名的倫理、教律事務專責神父潘崇理,在修院授課時,曾諷刺的道:出文憑,那豈不是無知的表證嗎?想深入一層,這也非屬「鬧笑」之言。其實,「學而後知不足」,能知道自己不足,規劃出無知的界限,不是一種難能可貴的「有自知之明」的智慧嗎?

上過一個半年長的舊約課 | 耶肋米亞先知書。課程中,教授所援引的參考文章和專題性與非專題性的書籍不下三四百,而提出的問題,繁複駁雜。上最後一課時,他打趣的說:「研究過這部書之後,懷疑的地方大幅度增加,而釋疑的答案卻寥寥無幾。」言下之意,好像是何必多此一舉?詞辨、思辨還是在學問的過程中,真正的學問仍在後頭。大神學家聖多瑪斯,著作鼎盛,在總結他的學術生涯時,一語道破:「如果要無礙於對天主的真知,最好還是一把火把這些書燒掉。」

從就學之初,即以學問為讀書的出發點,定必一生受用。當然,我們要學一技之長,賴以謀生,亦需要基本學識,但總以「做人」為目的。這樣,生活安定之後,還曉得用「讀書」、「學問」來裝點自己,那是多麼有意義啊!

有幸在雙語教育環境下長大的我們,不妨對中西學問兩者兼收並蓄,但總應以中國文化為依皈,才算上乘。中國民風知多少?中國民情,了解得怎樣?有空的話,讀一讀梅濟民的「北大荒」| 描述東北的牧家風俗,多漂亮、多清雅的文字。

幸上加幸,作為天主子民,能接駁西歐基督文化,踏入那豐盛的文化牧野。就聖經而言,它在語言上、藝術上、信仰上的寶藏,可謂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。在若望福音序,可品嘗聖子降生前後奧蹟的用語、意境、玄妙、奧秘;這回,能借用他自己的詞句「恩上加恩」去回應。

返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