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奈

幾年前在耶路撒冷上一個短期課程,其中最精彩的項目,就是西奈半島之行,為期八天。目的是要體驗一下以民出谷時的自然情況。

梅瑟領以民出離埃及,經西奈曠野,朝迦南福地前進,距今三千多年,歷史證物,早已蕩然無存;但山嶺、乾河谷、水泉、岩石、植物(有受昆蟲刺咬分泌糖汁的,可養生,功用似瑪納)、動物(蛇、蠍子等)、紅海等,景物依然,氣候仍是一樣乾燥,年中只下兩三次雨,氣溫在十月底,日期仍高達攝氏四十多度。

考察領隊為希伯來大學梅瑟五書課程女講師,她簡直是西奈迷上迷,涉獵西奈沙漠百餘次。她愛它繁星點點、靜謐、清涼、空曠的夜、黃昏的落日、清新的黎明、當空的烈日、岩石上透過刻劃的文字與圖畫的心聲,以至沙漠的遊牧回民(Beduins)。

旅行計劃,非常周詳,安全第一。行駛的旅遊車,絕不舒適,不裝置窗;行車時,或沙塵滾滾,或吃冷風,都不好受。因此大家都配戴太陽鏡,紮上現成的阿拉伯頭巾,遮太陽,避風沙。車子有偌大的儲水箱,看來只有一個,其實還有暗格的,以備緊急時使用。八天食物,全部分包儲備,都登上取用日期,並註明早、午或晚餐之用,井井有條。易溶、易壞食品,全用乾冰保鮮。另設三至五公升容量水壺四十多個,供四十多人用;下車,常伴隨不離,否則患上缺水症,則大為不妙,不但要取消所有行動節目,或躺或坐熱騰騰的大卡車內,還要強吃鹽,刺激喝水慾,才能康復。睡覺的設備,確有特色。每晚先要用卡車氣泵把睡床充氣,然後在沙
石地上舖膠布一塊,次為睡床,這樣沙石才不會把睡床刺破,最後放置睡袋。四十多人,四十多套裝備,可夠累贅了。但每天早上,不論行李、炊具、睡袋、睡床等都束之高閣 — 車頂上,包紮穩後,再覆以厚厚的大膠布,以免行車時掉東西。這一來,車身高度,幾與車長相等,所以車子綽號叫「巨獸」(Monster)。

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,患病是極自然的事,如缺水症、中暑、腸炎等。這一程,前後害過病的佔上三分之一。一位在北非阿爾及利亞為低能兒童服務的瑪利亞方濟各修女,一心寄望登西奈山 — 其實地圖上西奈山址共五處,那個真的是梅瑟登上過的,考古工作還未有定案,可惜在山腳參觀東正教古老修院(St. Catherine Monastery)時已病倒了,她神情略帶傷感,卻還保持一分幽默感,自比為不能進入福地的梅瑟呢!

返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