鐸協俗名「三三三」,何解?每月第三星期三下午三時正開會之故。正名應為「香港教區國籍司鐸協會」,一九七九年一月廿五日由香港主教胡振中正式批准會章後成立的。本年三月十八日(星期三)舉行職員大選及周年大會,成為「三三三三」聚會,因月份正當三月,所以多一個「三」字,而在八三年那年,更成為「三三三三三」五個三之多,原來年份以三字結尾,故成。

屈指一算,八七年鐸協步入第九年頭了,一九九七年將是十九年頭,而銀禧之年,已是二零零三了。
遠在一九七九年鐸協正式成立及命名之時,鐸兄鐸弟們,下「聚」的工夫不少,由旺而淡,由衰再及興,結果不負有心人。期間的內聚工夫,由七七年第一屆「鐸協」班的赤柱「紅樓」聚會可見。該會議距剛完結的八七年之「司鐸研習營」正好十年,當年的「更新夢」雖未成真,而「教區魂」也未散,尚待成型。

七九年的「八零」夜,大型聖誕佈道綜合大會,聲勢浩大,教外教內為之一振,亦是新成立的「鐸協」內聚力之表現。在當時,鐸齡五年至十五年的年青軍佔三分一強;現今,則佔五分一強。這一代要穩穩的接棒,或許感到吃力一點,不過假如「老當益壯」,「後生可畏」,雙龍出海,那便「銳不可當」了。

人道是一百零八好漢,自家只是七十六水滸人物,各各別開生面,教區伯鐸會後起者(非修會人士),悟道前後,事件亦縱橫交錯,教區內主恩浩蕩,可見一斑。

福音中宗徒行列的兄弟班,一而再,安德肋與伯鐸,雅各伯與若望是也。教區中,有雙曾、雙關 | 如果視會士、修女及姑表為一家,則為三關與四曾了。其中更有自苦為重形 | 愛人者,寧自苦;大師形,此公曾創水塘會院,不過道行高不可攀,結果,弟子們均提早下山,功未成而身退,大師只好撒個「此地不留人,自有留人處」的招數,打回原形,過其傳統操練弟子方式,「留得青山在,那怕沒柴燒。」一是以「以出世精神,辦入世之事」的大有其人,痛陳「世俗之子比光明之子辦事更精明」之弊。血淚史頁數相當,所謂「出師未捷身先卒,長使英雄淚滿襟」,可為「前車之鑑」。「彌老彌堅」者,與「初生之犢」,相映成趣。善頌善禱,既述且作,口誅筆伐有之;「六出祈山」有之;「五月渡瀘,深入不毛」有之;「屢敗屢戰」有之。間亦聞「不食周粟」之唱,但無礙襯以「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」之調。

香港教區,自開教以來,凡百四十餘年,傳教活動,趁劫展開,有形建設,以六零年代為高峰。那時修道院山門大開,儼然為鐘鳴鼎食之家。「物換星移幾度秋」,現今修道者,尚不乏人,不過,在接班的情況上,已有脫節之預感。鐸友中,憂心忡忡者有之,其實,解鈴還須繫鈴人,「鐸蹤鐸影」,「鐸職鐸務」,「鐸志鐸心」,實為「趨之若騖」關鍵之所在。

「天空中的一切飛鳥我都認識,
田野間的所有動物,我全知悉。
如果我饑餓,我不必向你告訴,
因宇宙和其中一切盡屬我有。
難道我吃牛犢的肉塊,
或者我喝山羊的鮮血?
為此你該向天主奉獻頌謝祭,
你又該向至高者還你的願誓。
並在困厄的時日,呼號我,
我必拯救你,你要光榮我。」
(詠49)

返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