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無言獨上西樓,月如釣,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,剪不斷,理還亂,是離愁,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。」

這般景況,盡在不言中。

「寂寞」的情景,有如「秋」煞,不可用「春回大地」比之,又不得以「春風得意馬蹄疾」去附之。「寂寞」是心境的自然節奏,只好用「無言」以對。

「無言」的心境,便是靜境。在靜中,「主觀的我」引退,客觀的景物才呈現。那時,你不但見到物,還會物我交融。它們的輪廓按次第呈露,「月」是「彎」的,「院子」是「寬敞」的,「秋」是「一塵不染」的,「愁思」是綿延的、膠幵的,而且是深刻的「寂寞」縈繞心際,好像托形於園中梧桐樹間秋夜的景色。

西諺Speech is silver but silence is gold,言談固可貴,無言更上品。靜態好像把某些動的東西挽留了,「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,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。長風萬里送秋雁,對此可以酣高樓。……抽刀斷水水更流,舉杯消愁愁更愁。人生在世不稱意,明朝散髮弄扁舟。」(李白)一個「愁」字就把昨日、今日、明日都串聯起來。而「愁」又由「秋」與「心」兩字會意組合而成,多有意思。

李叔同的「送別」:「長亭外,古道邊,芳草碧連天。晚風拂柳笛聲殘,夕陽山外山。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。一杯濁酒盡餘歡,今宵別夢寒。」「離愁」延展到外物及大自然,「愁」的「面」廣闊了,但心境卻豁達開來。

在極度的被「聲浪」污染的現代環境,不單止在「低潮」的時候需要「無言的空間」,連「高潮」的時候,也要騰出「無聲勝有聲」的「純潔」的空間來。

有瑣聞一則,據說有個老外「黃大仙」,對自己的表現信心十足,卻難為了他的好友。一日,這「好人」又來他慣常的一套,表示「願效犬馬之勞。」(What can I do for you ?)回應是:「一動不如一靜!」(The best service is no service from you please !)

「君子之交,其淡如水」,此語殊非消極。「知己」之貴,在乎知意,表達貴乎含蓄。「執象而求,咫尺千里。」

在十二齡講道時,聖母找到耶穌後,言出肺腑,但耶穌卻答以隱語,聖母未能領會。

多年隱居納匝肋以後,耶穌公開宣道。加納婚筵中,聖母有求於耶穌供酒事,耶穌雖示意顯靈跡的時機尚未成熟,聖母卻好像「心有靈犀一點通」似的,竟以耶穌有言外之意,遂有第一靈跡之成就。「三十年來尋劍客,幾逢落葉幾抽枝。自從一見桃花後,直至如今更不疑。」


聖母的「默存」在心中的經歷,實在非常珍貴。
前有西默盎的預言:「至於你,要有一把利劍刺透你的心靈。」後有「有一個兵士用槍刺透了他的肋旁,立時流出了血和水。」

耶穌復活前身葬墓中的夜,是「無言」的夜,但這「無言」卻是「真言」,現節錄日本京都寺林聲翕中譯的「金閣寺」詩句以表之:

「林木環繞著青山,深谷著活泉淙鳴。
月的清輝,伴著徐風飄散。
在萬籟俱寂的宇宙中,
誰能領悟這『無字的真言』」?

返回目錄